焦虑的根源是控制不住的想象和害怕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在面临潜在危险时产生,也是心理防卫机制生效的应激反应。这种“危险”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也可能是虚构的、象征性的或者是传闻中的。
当我们对这种虚构或非现实的“危险”过度思考,放大其可能的结果,恐惧、忧虑和焦虑的情绪便会产生。
如果这种对“危险”的过度揣测和结果放大的方式没有得到调整,我们对事物的评判就会出现认知偏差,最后使我们的思考倾向于最糟糕的结果,形成一种持久的灾难性负面思维。
灾难性负面思维使我们对威胁的线索更为警觉,把注意力集中于筛选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性信号,一直处于担忧和恐惧的状态。
如果对一个问题长期困扰和持续恐惧,神经递质可能会出现失衡,而神经递质的失衡反过来又会加重焦虑情绪,形成这种恶性循环。
焦虑的人一般都自尊心强,对自我和他人要求高,严谨认真,过度追求完美,依赖性强,控制欲过于强烈等。
这些性格特点在年幼时可能并不显眼,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再加上外在压力和内心的矛盾加剧,如果我们无法自我调解,过大的心理冲突可能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暴露出来,在身体各部位呈现出症状。
许多人长期治疗无果,反复发作的原因就是过度依赖药物,忽视了自我改变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要药物调整好神经递质,消除了症状,问题就全解决了。
药物的确可以缓解焦虑症状,焦虑和神经递质失衡的确存在关联,但神经递质失衡并非焦虑的根本原因。其真正原因在于我们对不确定性的过度恐惧和担忧。
换句话说,是因为我们持续地担忧和害怕,并将这种情绪视为对自身的威胁,这才导致了神经递质的失衡。
举个例子,如果有只狗向我们冲过来,我们会先感到恐惧,接着肾上腺素会迅速增加,使我们想到逃跑。而不是先有肾上腺素增高,然后我们才害怕。这个“恐惧”反应是性格认知问题。
对于彻底解决焦虑问题(根源)的方法,首先,我们可以使用药物来缓解症状,然后处理性格认知问题。只有在深度上改正了性格问题,才能彻底永久性地消除焦虑症状,进而在将来遇到问题和内心冲突时,不会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