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这么搞,挣的那点钱迟早被吃干抹净!
最近在知乎看到一个热门的帖子:
若干年后80后90后都变老了,该怎么养老?
帖子下面有个高赞回答。
答主是85后,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两个人照顾四个长辈一个晚辈。
上个月丈母娘做个肠疝手术花了五万八,手术不算太贵,但器械却贵的要死。
一个兜肠子的网兜两万四,一颗固定螺丝一万四。
孩子过完暑假要上幼儿园,没摇到公立,只能上私立,一年四万,还得找各种兴趣班,都是白花花的钱。
偏偏现在房价又开始阴跌,白粉价买的房子,等他老了估计已经跌成白菜价了。
重压之下,惹得他直哀嚎:怎么就抓着一只羊薅?
80、90这波就是从头到尾被割韭菜啊!还养老?活到哪天算哪天吧!
行文幽默,读来却让人深感无奈与心酸,道出无数人的心声。
2
相聚在这里的朋友,相信对养老这个话题也不会太陌生。
但关于未来养老一定会面临的几个问题,大家能想到几个?
1.延迟退休,60岁还得工作;
2.退休金延迟领取,上了年纪也领不到钱;
3.养老金不够,就得继续工作,老了找工作难;
4.养老第一支柱社保已经难以支撑;
5.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
真正了解过的人,大概就能理解这位答主的焦虑点在哪了。
说实话,肩负家庭责任的同时,我们大部分人都只能被迫接受延迟退休,自己规划养老。
所以我一直强调,今天赚的钱不能全花了,多为后面1/3不赚钱的人生做打算。
为什么?
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挣钱能力,并非是一直向上运行的曲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迪利安尼提出的储蓄生命周期认为,从人的一生来看,收入水平呈倒U字型。
从参加工作开始,运气好的,收入会随着经验、技术等积累而逐渐上升,中年达到峰值。
年龄继续增长,受职业规划、身体、精力等因素影响,收入随之下降,直至靠退休金来支撑生活。
退休后,收入下降必然带来生活水平的降低,想继续维持生活质量,或靠自己养老,那退休前积攒的财富蓄水池必须足够大。
这就意味着,在收入从上升到滑落的过程,我们赚的钱不仅要能支付当下生活的各项开销,比如生活费用、买房买车、抚养孩子、父母养老、应急费用等等。
最好还能为将来自己养老攒下尽量多的钱。
3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房车齐全,年入几十万,日子滋润,却依旧不安的原因。
他们焦虑每月要还的房贷而焦虑,担心行业洗牌被裁员优化,忧愁养育孩子的开销,更害怕996的身体哪天突然垮掉…..
种种此类,用管理学上著名的木桶原理来说就是:即木桶盛水的多少,由短板决定。
生活也是如此。
平时工作、投资和理财搞得风生水起,却忽视了潜在的风险短板,一旦风险暴露出来,再多的财富也会毁于一旦。
试想,你作为家庭的主要支柱,在赚钱的黄金时期,突遭一场大病,现有生活将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改变?
且不说手停口停,薪资提供的现金流可能会直接断裂。
住院费、营养费、护理费、设备使用费等多项加起来,就能轻易吞没一个普通家庭几代的积蓄。
家庭风雨飘摇,留下的巨额房贷由谁还?孩子上学怎么办?父母养老怎么办?谁想让自己的家人煎熬余生?
近年来医疗科学的发展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延长患者寿命。
如果不是现有医术无法治疗,相信没有人忍心放弃求生的希望。
但战胜重疾的背后,除了需要医疗技术的突破,更离不开金钱的支撑。
尽管我们有完备的医保体系,覆盖13亿以上人口。
农村有新农合,城镇有职工。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医保报销是有范围的。
感冒发烧等小病小痛还好,遇到癌症这样的大病,医保也不能帮我们快速灭火。
2020年12月2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纳入医保的药物有2860种,仅占比所有药品的1.78%。
而像癌症、急性心肌梗塞等此类高发重疾,为达到好的疗效,往往要用到进口药。
但80%的进口药不在报销范围内,剩余的20%报销比例又十分有限。
医疗纪录片《人间世2》中33岁的复旦大学教授闫宏微,被诊断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最凶险的那种。
靶向药,几乎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她跑到香港买帕博西尼,一盒30000块,21粒,平均一粒1400块。
这样的花销下,有几个家庭不喊穷?
4
人生是一场长跑,奔跑的过程注定要经历风雨。
无论是疾病、事故、意外、失业、裁员等暗礁,还是医疗、教育、养老的规划,都需要我们提前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