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来了,百度们又要跨界打劫了
今天不写职场,聊点感想吧。
上周四也就是7月21日,在2022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发布了第六代量产无人车——Apollo RT6。
成为这几天科技圈的热闻。
按照百度的官方说法,这辆车具备“城市复杂道路的无人驾驶能力”,相当于一个驾龄20年的老司机。
而且成本降至25万元人民币。
关于百度如何实现无人驾驶,配备了多少个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这些技术细节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我想说的是。
百度这款车如果真的实现量产,技术和成本,确实可以达到宣传口径的话,那就真的太牛了。
因为无人驾驶,是不折不扣的“颠覆式创新”。
按照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里的说法,我们说的创新一般分两种,“渐进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
什么叫渐进式创新?
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不断迭代,不断提升性能,乔布斯之前的手机就是这样,把屏幕变得清晰一点,手机尺寸再大一点,电池续航久一点(是不是很耳熟)……仅此而已。
当年苹果手机为什么是“颠覆式创新”?
苹果手机的艺术感、饥饿营销这些勉强算,最核心的还是在于,其一,乔布斯把已有的“多点触控技术”引入手机,去掉原有键盘,也不要手写笔,直接用手指实现输入。
这样,就可以把屏幕扩展到整个手机表面,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
其二,基于苹果在线商店,打造的由成千上万开发者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因为苹果手机出现,包括音乐,出版,摄影和软件的众多行业受到巨大影响,更不要说手机行业本身了。
这就是颠覆式创新。
回到百度这次的Apollo RT6推出。
无人驾驶要颠覆的是什么呢?
2
其实无人驾驶这个概念很早就有了,技术也在不断突破中。
无论是国外的谷歌和特斯拉,还是国内像前几天火过一阵的,搭载华为操控系统的极狐阿尔法S,无人驾驶一直都是这几年最火热的赛道。
为什么各家都在拼无人驾驶?
因为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我们要知道,现有的陆地交通网,是一整套建立在“以人作为驾驶者”的规则之上。
不管搭载的是乘客还是货物,操控汽车的,一定是人。
所以,无论是司机,代驾,交警这样的角色设置;还是红绿灯,道路虚实线,各种视觉路标这样的外在规则标志;还有方向盘,换挡位,仪表盘,油门刹车这样的汽车内部设置,通通都是基于“人控制车”这一原则。
但是现在,无人驾驶就在眼前。
一旦无人驾驶真的实现,上面所有设置将不复存在,整个陆地交通网络将规则重建。
哪怕是从一个小区域开始,一旦尝到甜头,铺开会极为迅速。
制约无人驾驶推广的,一个是技术特别是安全,另一个是成本。
技术上,谷歌在2015年就已宣布试航160万公里。
国内,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已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试点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订单量100万,预计在2025年实现在65个城市运营,2030年将覆盖100个城市。
考虑到人类自身存在的无法完全杜绝的隐患,比如开车看手机,走神,情绪失控以及醉驾等等。
随着技术进步,无人驾驶只可能比人驾驶安全性更高。
至于成本。
无人车的成本曾经高昂到,让它只是极客们的玩具。
成本高就不能大规模商用,就不能赚到钱投入研发降低成本;不能降低成本,就不能大规模商用。
鸡生蛋蛋生鸡。
所以无人驾驶的前期必须巨量投入,才可能撑到最后盈利。
而现在,百度已经撑到了Apollo RT6成本只有25万。
据说,该价格已降至同行业的十分之一。
基本上等同于一辆普通家用SUV。
这也是为什么李彦宏宣布,“未来打无人车,要比现在便宜一半。”
3
文章写到这里,各位,你们知道我什么感觉吗?
感觉正身处一个巨变的前夜。
2022的这个世界,无论疫情战争还是别的什么,已经很魔幻了,但当我们有一天站到2032,2042回头来看今天,可能会发现。
2022,实在是最不魔幻的一年。
无人驾驶这个万亿级别的超级赛道,究竟是百度,还是别的哪个厂家拔得头筹,像当年的苹果“重新定义手机”一样,“重新定义陆地交通网络”?
我不知道。
但无论是谁,终将在趋势中成为“时代的企业”。
很多人觉得,无人驾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确实,无论是安全,还是伦理,和立法,包括人们的出行习惯,全是挑战。
但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压缩,迟早会在效益上,说服所有人。
比如,安全怎么确保和认定?
已经有一位北京的尝鲜者,在一年多时间里乘坐萝卜快跑的无人车超500次,亲身体验了无人车逐渐进化到“基本上是个老司机”的全过程。
作为受云端操控的单点,任何一部车单点的迭代,会带来整个系统的全面更新。
数十万上百万部车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机器学习,会让无人车的事故率,逼近一个人类根本到达不了的数值。
届时人类驾驶车辆,搞不好会被严格限制。
再比如,造成大量人员失业怎么办?
150年前纺织工人暴动和捣毁机器,根本无力阻止新机器的大规模普及。
类似故事一再上演,这次也不例外。
政府唯一能做的,只是一边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一边推动技术成熟后迅速普及和向外输出,以赢得红利。
要不然,大家都得一起玩儿完。
还有,立法怎么办?
法律的制定是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而不是扼杀创新,这是所有法律制定者都会遵循的逻辑。
法律的到位只会晚点,不会缺席。
所以,不是明天就是后天,无人驾驶一定会到来。
必然会到来。
车辆会回归它本来该在的位置,仅仅成为“传输”工具,而存在。
“驾驶”这个词会消失,或者作为危险词汇使用。
4
我们要知道,除了军事用途,绝大部分新技术如果想得到广泛应用,以改变普通人的生活方式,那么驱动力都是同一个词:
划算。
就说汽车,从早先的蒸汽,煤气,到汽油柴油,到长途货运采用液化天然气,再到最近的电池(+补贴)。
啥划算就用啥,脉络清晰可辨。
不过,动力系统的演进,相比这回无人驾驶的创新,只能算小打小闹。
在不远的将来,也许就是10年后,无人车的造价会一降再降,把司机成本,车辆折旧和日常运营比如清洁保养,通通算完以后,依然便宜。
前期的普及会促使成本下降,直到某个临界点。
然后井喷。
作为自媒体人,我想不负责任地开个脑洞。
畅想一下20年后。
离开建筑之前,人们用手机(或者某种穿戴设备)预约无人车,然后上车离开。
在车里,可以睡觉,可以娱乐。
可以学习和思考,把汽车当做“包间”。
出租车司机消失了,红绿灯和所有行车标识全部消失,路上穿梭着一个个密闭的“四个轮子+N排沙发”的小匣子。
小匣子在云端巨量算力的支持下,完成所有的加速减速,拐弯和闪避。
交警消失了。
路面上,只有少量“维护车辆”巡逻,以处理意外事故。
科幻吗?有一点。
但是一想到2002年的我们,根本想象不到20年后今天的智能手机,你会觉得上述描写还不够科幻。
对,是有人会失业。
但有人的时间会从通勤的浪费中解放出来,去创造更多财富。
把人脑解放出来,去创造更多财富,才是技术背后孜孜不倦的动力。
5
都写到这里了,不妨再把脑洞开大一点。
无人车的革命,会在什么时候结束?
我猜,仅仅是猜啊,只有当新技术发展到,低空载人飞行器可以圆满达到安全性、舒适度和速度的全面要求,来满足低空飞行。
同时云端算力,支撑起三维坐标的计算,类似现在的民航,可以随时规划和清空航道。
当然,再加上成本的“划算”。
载人无人车,才可能被载人无人机取代。
到那个时候。
人类的交通网络,才可以把陆地的“平面交通”升维到空间的“立体交通”,而不是现在类似立交桥高架桥这样的“伪立体”。
脑洞开完,回到此刻的现实之中。
夜已深了,我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答案也许是。
身处时代巨变之际而浑然不觉,是对自己最大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