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没数,赚多少都焦虑
这篇文章,想跟各位谈谈财务这个话题。
此前,我在拉美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焦虑,一方面回国机票价格打破了我的预期,而另一方面,航班因为种种原因,不是遭遇熔断、没票,就是花了几万冤枉钱最后还没飞回来,导致我回国的进度一拖再拖。
这期间,我国内的房租当然还是在硬性支出,将近一万的月租交了六个月都是空置状态,而一些业务因为我人无法回国,也暂时被搁置无法开展。
这期间,跟我一起做「空无一物」播客的朋友海程,给我多少在财务上提供了一些焦虑缓解。这种缓解并不是他给了我钱,而是他时隔两年后,帮我又进行了一次财务状况的评估。
海程一直是我们三个人里对数字最敏感的那个人,严格来说,是对金钱数据,因为他的资金规模、操盘的一些生意量级和项目都远比我和小白大的多。
记得,当时海程看完我的底账数据后,给了我一个财务上非常重要的启发,就是告诉公账和私账混在一起会给自己埋雷的问题。
简而言之,我的储蓄卡惯用的只有一张,加上支付宝、微信等,因此无论是我日常生活消费、购物、还是我收到客户的打款、一些平台的利润提取等,我都基本上会混在一张储蓄卡里,而我的贷款还款也会从同一张银行卡支出,这就导致事实上我对于自己实际的营收、可支配的钱等会存在模糊不清,甚至混淆在一起的情况发生。
另一个很重要的启发是,他看了我的底账后,告诉了我,我的风险会在哪里,以及我在他接触过的200多个样本数据中,我的财务水平大概处于怎样的一个水平,而该评估的重要性极大解决了当时我对财务的一些担忧与焦虑问题,因为我身边不少朋友真的都是赚钱高手,多少会反向给我压力。
他说:“类似我这种对财务没有底数的状态,他在算账过的很多人身上都看到过,因为许多上班族甚至是不少老板都会感到焦虑,恰恰在于市面上没太多人能告诉他,他究竟在社会中赚的钱算什么位置。
而人的情绪状态,同样会反映在自己的财务行为上。根据他自己的算账经验,大多数人的财务目标基本分成两种:
基础财务目标,往往是买房生小孩,子女教育,有稳定收入carry住一系列和安全感、责任义务相关的开支。
顶配财务目标,除了对基础财务目标做进一步消费升级以外,往往是“吃得起一顿1000的饭不心痛”、“想出去玩就出去玩”和自由、体验感高度相关的东西。
事实上,顶配财务目标如“环球旅行”、“想吃一天1000块的餐标随便吃”其实花不了那么多钱,反而基础财务目标才是真的要钱(比如买房),基础财务目标和顶配财务目标其实是倒挂的。
另外,在财务上,他说自己有一个有意思的观察,即使是真的赚到钱的人,或者已经有了不错资产量的人,也会非常非常迷恋被动收入大于开支这个概念。
大家对于躺赚,或者说对于稳定的追求,会受到很多非理性的情绪影响。
可是他观察到的真正赚到钱的人的数据,绝大部分抓住的都是爆发性的机会,很少看到每一个风口都能猜中,365天每天都在赚钱;但这也就意味着,在没有机会的时候,不会有太多钱进来。
这个时候人又会追求稳定,就很容易手闲不住,做出大量骚操作,比如“花钱找工作”,把大量资产投入期望创造稳定收入,但这种操作结果反而会容易亏钱。
那么当人在不理性的时候,他可能会进入到两个状态里,要么就是对于未来的过度的乐观,那么就可能会进入一些不必要的投资或者不必要的花费,要么会陷入另一种极端,过于的悲观,活得特别的小心翼翼,不敢消费,不敢去做投入。
事实上,在没有进行对我个人财务分析前,我也会意识到自己有同样问题,如果当月收入赚得格外高,我会在「投资」上拍脑袋不按照原本的金额追加投资,总觉得现金拿在手里很没安全感,在贬值,不投点什么心里不舒服。
而这种情况就导致我不会严格执行我原本的投资计划,比如股票账户或者基金账户,会拍脑袋的把手里的钱直接存进去,但后期计算收支是会带来大量结算问题的,与此同时,还会忽略当时的二级市场波动等问题。
如果在收入相对较少时,我又会下意识去停止进行投资行为,但事实上,越跌越买这个道理在理性层面可意识,但感性层面很难把控,其实就是在于你对自己的可支配财务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严格执行过程,而此时公私账目混淆在一起,更是让个人财务会陷入一种复杂态,反之影响我对财务状况的心态。
那么对于一些管理更复杂企业的老板而言,比如做跨境、做直播的朋友,就很容易陷入日常抠抠搜搜,但有时候花钱大手大脚,从他的角度看,是因为税收服务费、账期、库存管理对老板们来说太复杂了。
但海程对此的解决方法也相对清晰,他拆解成一系列明确的行动,帮客户对接专家资源以解决更加细分的问题:
-在他算完老板的大帐以后,让给高瓴、IDG服务的财务团队,让你以和找个普通财务工资一样的价格,下场把你公司财务系统搭出来并且跑起来
-有需要的话,他合作供应商能帮你把供应链库存管起来,更好实现业财合一
-如果涉及其他模块(比如销售/组织/税务法务)等专业服务,他可以从他的专家库给你抓针对性的专家,比如你卡在税上,海程就把自己用的税务推给你,专业度和靠谱度我不用说了,毕竟他自己就在用。
当然,对于财务的支配,不光是陷入二级市场的投资,另一点是对自我的投资。而在自我投资这件事上,往往需要更严肃去看待,因为花费的不只是金钱,还有时间。
人在陷入财务恐慌的时候,同样会出现病急乱投医的行为,比如认为应该去买一些课程快速学习,但往往这种方式未必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这点上,海程他说自己看过200多个人的底账,因此能知道不同人们在「支出」这部分怎么样比较合理,而且在知识付费这件事上,他是刷过「在行」所有行家列表最后做出专家库的人,在麦子熟了/网易/唯库自己做过课,在知识付费这件事上,他一眼就能看明白哪些课程是无意义的花费,哪些课程的确有助于解决问题。
图片
在他的数据样本里,他发现无论老板还是打工,最喜欢买书、线上课程或者训练营,要么是自己的公司经营有了严重瓶颈,或者是他们在现在单位工作的不太顺利,往往吃的是死工资。
简单说就是上不去了,又有相对多的时间,但他们在现有的框架里,又突破不到他们的框架,所以他们就会在现有的框架里做边缘性的努力。
因为绝大部分课有夸大效果,而客户自己真正矛盾究竟是什么?是因为心里没数,所以才会被课带着跑。
大部分陷入买课困境的朋友,解决方案往往在通过在个人成长领域撒胡椒面的方式来学习,类似学个PPT,学个数据挖掘等个人技能,从他的视角看没有在解决本质问题。
比如,他举了个例子:
有人现在在搞tiktok跨境电商,他要学英语,他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做TikTok,但究竟量化起来有多大好处,最后算下来,还不如多招个英语不错的主播,那就根本不需要他本人亲自学。
海程的做法就是会帮他复制一张财务大表,假设他在平行时空学了英语,让他直观去如果他做了这件事,对自己短期财务目标会有多大的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我想很多不熟悉他的人,或许会质疑或困惑一件事,他究竟是不是能懂那么多的行业?他的资历真的够格吗?
我认识海程是两年前,发现了他的公众号,当时我觉得这个男生非常有趣,因为那个夜里我本打算读几篇文字就睡觉,但没想到他的内容和思想牢牢把我锁住,我足足花了一个晚上,查了关于他的所有相关资料,看完他的内容,一抬头已经天都开始微微亮。
看完后,我就觉得一定要联系他,给自己做个咨询。我记得当时他在「在行」的价格是2000元,评分近乎满分,战略领域排名的第一行家,于是本着花钱交朋友的心态,我先添加了他的微信号,然而迟迟没被通过。
当然跟我自己没有说明来意也有关系,所以你要添加他请说明来意,哪怕备注范米索都行。因为我本身也不喜主动添加人,之后为什么会再次结识并成了如今关系很铁的朋友,这段我就不展开了。听过「空无一物」的朋友们,基本也知道这个乌龙。
总之,熟悉他的人,我也不用多介绍,他也是历史系背景出生,但是他的历史背景跟我另一个播客「有效失败」搭档的嘉宾葛旭不太一样,他并不是纯文科类型,而更侧重于理科背景。
比如,他当时告诉我说,他们学习历史是通过研究清代的粮食生产及交易来研究中央与地方的分配体系,以及地方政府面对清中期人口爆炸时的治理压力。
因此,他们需要对文字化史料整合成数据,再做量化分析,而这也就为他后面会进入到咨询公司、做战略类型工作奠定了基础。
我身边一些关系很好的朋友,我认为他们本身就有很强的实力和人格魅力,我也十分乐于将他们分享给各位,因为他们给予我成长上的帮助真的很大,无论是个人思考层面,还是个人财务方面,没有这些朋友们,我觉得我是没办法过上今天自己喜欢的生活的。
而我本人曾经是个有私心的人,总想着把最好的留给自己,遇到这种宝藏,藏着掖着,自己默默提升就好,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接触的人和事愈来愈多,我的心胸和气度在不断被打开。
如果我将对我受用的任何好的事物或人,不断地分享,也许无形中我也能帮到一个或许在困境里挣扎,病急乱投医迟迟找不到好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人。
因此,帮助别人其实也是一种对自己心性的修炼和提升,因为这些年的分享,我其实反而收获了很多额外的惊喜,有些馈赠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我自己身上,这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